【十三五】攀枝花市仁和区“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365体育博彩: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365体育博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365体育博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等文件精神,促进我区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更好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四川省卫生计生委《365体育博彩:印发<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和《攀枝花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20年)》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1.自然状况

  仁和区位于川滇结合部,北距成都670公里,南距昆明330公里,地接楚雄、丽江,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仁和区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辖8镇6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6.35万人,有28个民族杂散居住,享受少数民族区县待遇。

气候宜人,适宜居住。仁和集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造就了攀枝花独特的“大地温室”。年均气温20.4℃,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300-2700多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适合热带作物的生长,终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适宜居住,被誉为攀枝花的“家园、菜园、果园、乐园、花园”,同时也是“中国苴却砚之乡”。

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成昆铁路纵贯南北,攀枝花机场坐落其中,西攀、攀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贯通境域,攀大高速、高铁等已经开始建设,是攀枝花重要的交通枢纽,川西南、滇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中心;攀枝花城市核心区向南拓展的主要区域,仁和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

2.卫生资源状况

(1)机构2014年,仁和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政府举办的区、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21个,包括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个体诊所(门诊部)81个,企业卫生所、学校医务室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村卫生室93个。

(2)人员:2014年,仁和区卫生系统定编484人,在编在岗在职事业人员427人(高级21人、中级91人、初级264人、管理岗位9人、工人42人)。临时聘用人员290人。卫生技术人员61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2.76人。

(3)床位:2014年,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共有病床827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3.7张。

(4)卫生设备:全区有乙类医疗设备16台,其中:500毫安医用X线诊断机4台,200毫安医用X线诊断机10台,CR2台。

(5)经费2014年,仁和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总值7507.24万元,其中房屋建筑资产总值3057.67万元,医疗设备3245.36万元。房屋建筑面积38130.33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3448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58台(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4117.03万元

3.卫生服务状况

(1)公共卫生服务

 2014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受益全覆盖,共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项,累计完成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51443人,规范化电子建档管理率95.4%;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25705人,高血压23517人,糖尿病10199人,重症精神病928人。

疾病预防控制: 2014年累计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6种714例,发病率为267.98/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0种308例,发病率为115.6010万,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43.41%;丙类传染病6种406例,发病率为152.38/10万,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56.86%。

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鼠疫、霍乱、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等重点传染病和血吸虫病继续保持零病例。有序开展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全面完成麻疹、脊灰疫苗强化免疫任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以上。

妇幼保健:2014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214人,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点活产982人,开展筛查采血952人,筛查率96.95%:仁和区辖区产妇2253人,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2253人,检测率为100%。仁和区活产2270人,新生儿访视2237人,新生儿访视率98.55%;围产儿死亡13例,围产儿死亡率5.73‰;新生儿死亡9人,新生儿死亡率3.96‰;婴儿死亡13人,婴儿死亡率5.73‰;1-4岁儿童死亡3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16人,死亡率7.05‰;新生儿破伤风0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5885人,系统管理率97.24%,5岁以下儿童9501人,体重检测率97.88%;7岁以下儿童12520人, 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率96.71%。

卫生监督:2014年受理投诉举报14起,处理14起,处理率100%,共查处取缔“无证行医摊”20个,查处非法行医20起,收缴非法诊疗器械:火罐、银针、牙科器械共14箱,血压计7台,没收中草药105公斤监督公共场所1520户次,监督频次3户次以上,监督覆盖率100%;对学校、托幼机构开展两轮次卫生监督检查。共监督检查学校及托幼机构48所,监督覆盖率达100%。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卫生监督,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饮用水、学校、用人单位监督力度,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2)医疗服务

2014年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接诊门诊患者共计475168人次,住院总人数24775人次,床位周转率平均数为18.2次/年,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3.4天。基本建成了以仁和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药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3)医疗保障

2014年,仁和区参合农业人口126534人,应参合率为99.2%,人均筹资390元,共筹集资金4934.83万元。参合农民受益214214人次。1-12月,仁和区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住院费用5319万元,补偿4983.87万元,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2%。

(二)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我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与配置不合理等结构性矛盾并存。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部分医疗机构缺乏影响广泛、特色鲜明的中医名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与居民对中医药的医疗保健需求。

乡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014年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0人次,全区病床周转次数18.2次/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资源相对薄弱、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设备不先进、完善,卫生队伍学历结构偏低,技术人才匮乏。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信息资源共享;卫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与信息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卫生服务及卫生管理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谱写中国梦的篇章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委手段,坚持预防为主、上下并进、中西医并重、政府社会并举的方针,立足我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小康社会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整合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结构科学、层级清晰、分工合理、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健康促进、名医名院、强基固本、中医提升、人才强卫、群众满意为重点,建设医疗卫生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公平优先、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配置卫生资源要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就诊选择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对于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要做到优先配置、均衡配置、充分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与差异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切实落实政府在规划、服务、监管等方面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鼓励新增医疗卫生资源365体育滚球:地由社会资本举办,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坚持优化资源、重视人才发展原则

坚持把人力资源发展放在首位,重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的配备。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从医疗需求实际出发,在“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按区域范围、人口密度、交通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等因素,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4.坚持顶层设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结合仁和区卫生资源现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探索具有仁和区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5.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原则

本规划设立了面向2020年的诸多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我区按照先易后难,分布实施。充分考虑各街道、乡镇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规划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依据

1.政策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365体育博彩: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365体育博彩: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365体育博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365体育博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四川省卫生计生委《365体育博彩:印发<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437号文)的要求,为促进我区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更好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编制本规划。

2.人口依据

(1)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带来医疗需求增长。预测到2020年,仁和区常住人口为28万人左右,老龄人口比重占16.58%,加上逐年增多的旅居人群,必然带来医疗需求量的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两孩生育政策开放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妇女、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到2020年,仁和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1万元以上,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继续的增长。同时,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外来就医人数可能进一步增加。

(3)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中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4)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卫生监督人员配置比例偏低。注册护士、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的学历偏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要求。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管理人才不足。

(二)规划目标

2020年,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管理规范和能力提升为主的规范化建设,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和卫生人员数量质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我区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健全与攀枝花仁和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发展目标迈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省内同级县区先进水平。

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

(一)公共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执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急救等,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

我区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

(二)医院

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援基层和支援民营医疗机构等任务。

仁和区人民医院主要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医疗服务和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等转诊转治,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是区政府向辖区内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社会办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疗机构应积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接受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序竞争;鼓励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鼓励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对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补充。

其他医疗机构主要按照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结合实际,依法依规向社区、家庭和居民个人提供包括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网络医疗服务等的延伸医疗卫生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部分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接受上级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中心乡镇卫生院还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五、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及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房屋建筑、床位、人员、设备、信息等。我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社会办医院按市场需求优先进行布局。到2020年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素配置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2020年仁和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指标分类

主 要 指 标

 

现状值

(2014年)

 

目标值

(2020年)

床位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2.66

3.8

其中:区级医院

1.42

1.5

社会办医院

0

0.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15

1.2

人员

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人)

5.26

7.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2.14

2.5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人)

1.94

≥2.8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54

0.8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人)

0.74

2.5

医 护 比

1:091

1:1.25

医疗机构床位与医务人员比

1:1.02

1:1.3

 

 

(一)机构配置

1.医疗机构

(1)综合医疗机构:设置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即仁和区人民医院。主要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医疗服务和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等转诊转治,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到2017年底,完成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到2020年,初步完成综合楼、第二住院楼、进修生等职工公寓修建,建筑面积19518平方米,新增床位100张。

(2)急救中心:我区新建成急救中心一所,2015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前,达到区级急救中心标准要求。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三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区、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部分康复、护理服务,向上级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目前共设置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分别为平地镇中心卫生院、同德镇中心卫生院、啊喇彝族乡中心卫生院、布德镇中心卫生院;设置11个一般乡镇卫生院,分别为前进镇卫生院、总发乡卫生院、中坝乡卫生院、大田镇卫生院、金江镇卫生院、务本乡卫生院、福田镇卫生院、太平乡卫生院、大龙潭乡卫生院、同德新生分院、民政中医院;设置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仁和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大河中路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中心乡镇卫生院还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到2020年,全部实现满意乡镇卫生院改造及规范化门诊建设等,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培养后继人才,打造具有仁和区特色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示范点。

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所村卫生室,目前我区81个行政村共93个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到2020年,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需求,将部分村卫生室纳入医养结合建设;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网底能力。

2.公共卫生机构

加强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由区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预防保健工作体系,承担我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提高基层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我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支撑,形成覆盖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到2020年,新建1200左右平方米的业务用房,以完善机构功能,达到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

妇幼保健机构:区妇幼保健院一所,承担全区妇幼保健技术的组织协调指导任务。在农村建立健全以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乡镇、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妇幼卫生网络。到2020年,完成老年病房、妇女儿童保健业务用房、辅助科室改造,满足我区老年人、慢性病、妇女、儿童等保健服务的需求。

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区卫生监督所一所,承担着以乡镇、社区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卫生监督执法网络。

3.其它卫生机构

设置区健康教育所,挂靠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鼓励开办旅游疗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新型卫生机构。

在符合设置标准的条件下,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境内外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医疗康复中心、老年病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地区的医院改制重组;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引导、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支持,以多种形式投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二)床位配置

到2020年,规划设置床位1000张,比2014年的701张床位增加299张。其中区级医疗机构床位400张,比现有300张床位增加100张;基层卫生机构床位318张,比现有307张床位增加11张;社会办医床位188张,比现有20张床位增加168张。乡镇卫生院根据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床位规模,对闲置的床位在区域内逐步加以调整,提高床位使用率。

(三)人员配置

按照“适当增加总量,全面提高素质,改善人才结构,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配备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的80%。

1.公共卫生机构。按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进行配置,到2020年,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210人。

2.医疗机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8人。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与医技人员的配置比例为1:0.32。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为2.2-2.9人,每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为2.9-3.3人,每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数为1.3-1.7人。

 

表2  2020年仁和区卫计人员专业素质主要指标

指标分类

主 要 指 标

现状值(%)(2014年)

目标值(%)(2020年)

学历

区级

研究生

0

5

学历

区级

本科

20.81

60

大专

20.81

15

区级以下

本科

13.15

20

大专

31.11

52

职称

区级

副高及以上

8.99

13

中级

24.6

29

区级以下

副高及以上

1.85

12

中级

14.02

52

中级职称以下人员

住院医规培合格率

区级机构

100

100

乡镇社区

100

100

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三类地区

100

100

 

(四)设备配置

以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符合成本效益,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的原则来配置医疗设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融资、合作渠道,淘汰陈旧落后设备,更新先进设备。在优先配置常规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医疗范围的拓宽,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适应医疗市场需求,适当配置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大中型设备的配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鼓励大型医疗设备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级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相应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按标准配置,以满足院前急救及基本医疗需求为主。

(五)信息资源配置

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信息化基础全面夯实。全区实现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广泛开展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仁和区人民医院达到四川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建成上联市级、对下覆盖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区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积极探索网上医疗等新型信息化医疗服务新业态。

(六)技术配置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水平,逐步缓解各医疗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注重中医科室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七)经费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保障卫生经费投入,引导医疗机构合理规划建设、配置适宜设备,确保卫生规划顺利实施。

六、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促进卫生发展

卫生规划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倾力打造区域医疗卫生高地,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卫生规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快社会办医,努力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把此卫生规划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2.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我区卫生规划工作。在卫生计生方面,要制定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财政方面,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逐步增加对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公共卫生事业机构、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大力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要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在机构编制方面,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改革卫生投融资体制。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和服务理念,推动医疗资源的重组和机构调整,补充和改善区域内的医疗服务。参与多元化办医的社会资金允许依法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建立多渠道筹措卫生事业发展资金的新机制。

调整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理顺价格体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医疗方面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合理分流病人,提高医护人员医疗服务价格,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医保方面充分发挥杠杆作用,适度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差距,探索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发挥医保对群众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医药方面全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继续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药品带量采购,巩固药械阳光采购管理制度,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三)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安排,消除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行业、系统、部门和社会办的卫生机构及其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资源是全区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本规划,实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四)强化监督评价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建立仁和区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成立卫生规划实施领导协调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在本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检验规划的实现程度,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为规划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依据。

 

 

 

 

 

                                                                                    

 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11日印发